北斗導航、火星探測、載人登月、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上,15位大咖作特邀和主旨報告,就備受關注的航天重大話題展開探討。
“我們成功地走了‘三大步’,分步實施了‘先區域、后全球,先有源、后無源’的發展思路,形成突出區域、面向全球、富有特色的北斗系統發展道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在題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發展與融合應用》的報告中說道。
據楊長風介紹,福建等地已開始利用北斗短報文對海上漁船進行跟蹤監控管理、進出港智能管理、應急指揮調度。北斗已成功應用于全國7萬艘漁船,累計救助漁民超過1萬人,成了漁民的“海上保護神”。
“未來,我們要建設更加完善、融合、智能的綜合PNT應用服務體系,實現海、陸、空、天、室內、水下、深空全域無縫覆蓋。”楊長風說。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首戰告捷,但成功發射距離任務成功還非常遙遠。”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在題為《初戰告捷、任重道遠,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概述》的主旨報告中提道。
張榮橋還公布了天問一號火星車更多配置細節:質量約240公斤,為6輪獨立驅動,攜帶6臺載荷,其太陽翼呈蝴蝶翼形。張榮橋表示,天問一號任務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未來中國還將實施小行星取樣返回、火星采樣返回、木星系環繞探測等任務。
“我國目前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無法滿足登月需求,需新研制載人月面著陸器。另外,我們還沒有地外天體生存的經驗,載人航天活動的地面支持主要局限于近地軌道任務,需要建立系統的月球科學探測與應用體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在題為《實施載人月球探測的初步方案設想及有關思考》的報告中提道。
為什么要堅持搞載人月球戰略性探測?周雁飛認為,提供一個科學探索的新平臺是支撐我國航天強國戰略的需要,“要通過無人月球探測和載人戰略探測,使中華民族從月球知識的使用者變成提供者”。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在題為《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的發展與思考》的報告中提道,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
“引力波的發現使得人類可探測到基于電磁波無法觀測到的宇觀尺度和新的天體現象。”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岳良,在作題為《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與“太極一號”衛星技術驗證結果》的報告時透露,中科院正在啟動“太極二號”雙星計劃。
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工程總設計師、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童旭東作題為《中國高分專項10周年建設應用成效與經驗啟示》的報告。他介紹,高分專項總體構建起了我國自主可控、穩定運行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數據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和區域,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遙感信息支持。
童旭東透露,未來高分工程將堅持頂層規劃、創新驅動、應用導向、統籌兼顧、開放合作等原則,不斷激發實施主體的內生動力,大力推動遙感應用產業發展,推動形成一體化遙感服務能力,持續塑造“中國高分”核心品牌。
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于登云作題為《嫦娥探月工程的探索與實踐》的報告。于登云介紹,嫦娥五號探測任務預計2020年前實施,有望實現我國開展航天活動以來的4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采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院長王小軍作題為《載人火星探測航天運輸系統》的報告。結合正在實施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王小軍暢談載人火星探測航天運輸系統設想。他表示愿與國內外同行攜手,共同實現人類走向深空、漫步火星的夢想。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院長王長青作題為《邁向空天時代——空天飛行器發展展望》的報告。空天飛行器是可在稠密大氣、臨近空間、軌道空間飛行的重復使用航天運輸系統,將助力人類實現自由進出和高效利用空間。王長青對空天飛行器的發動機、材料、可重復使用技術等方向性問題進行了探討。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副院長夏剛作題為《發揮空間技術優勢,助力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報告。他表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對空間信息需求更迫切,未來將綜合運用通信、導航、遙感等衛星技術,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力量。
近年來,商業航天蓬勃發展,各界精英紛紛加盟助力航天技術發展。2020年度中國航天大會特邀萬通集團創始人、御風集團董事長、寰宇太空創始人馮侖作題為《民族品牌企業的責任與擔當》的報告。馮侖認為,民營企業能發揮4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科普內容創造和生產、教育培訓;二是開拓、啟發商業市場,將民間小樂趣、小情感和需求發展成大商機;三是在制造業方面,民營企業有著元器件生產的成本優勢;四是民間的活力和想象力會加速對不成熟領域的探索。他希望把自由幻想注入航天發展。
此外,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科技委常務副主任陳杰作題為《空間堆核動力技術選擇研究》的報告。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主任張國亭作題為《巨型星座的高效運行管控》的報告。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航天堅持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則,積極倡導開展國際合作。今年的航天大會還邀請了歐洲人文與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空間科學家邁克爾·布蘭克先生和德國科隆大學空間法研究所所長斯蒂芬·霍波。因為疫情原因,他們通過視頻分別作題為《行星探索賦能國際合作》和《保護外空環境:從法律層面思考空間碎片帶來的危害》的報告。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從戰略、技術、案例等多維度深度解析了我國航天及相關領域的發展現狀和未來前景,引發了思維碰撞,為今后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經驗和參考。(鄭恩紅)